认知基因 认知人类基因  > 所属分类  >  疾病预防    神经系统   
[0] 评论[0] 编辑

双相型障碍基因

双相型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属于精神疾病。双相是指抑郁相和躁狂相,二者反复交替出现。平均人群每 10 万人中出现该疾病 3700 例。 中华基因库

相关知识

发病时间

一般而言,躁郁症常发作在25岁前后,不同性别间的发生率并没有差别。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生,与成人相比,症状更模糊,发作时间也更短。

中华基因库

流行程度

发病率:3770/10万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统计,全球 1%~3% 的成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renDNA.com

典型症状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renDNA.com

  1. 抑郁发作 :病程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 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 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治疗方法

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MECT,即通常说的电疗)、危机干预。其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还会结合患者以前和目前表现酌情使用主要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失眠的催眠类药物,甚至治疗抑郁用的抗抑郁药。 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治疗和抑郁症的治疗类似,但是尤其需要预防自杀,以及防止症状从抑郁发作转变为躁狂发作,抗抑郁症药物常常与心境稳定剂配合使用。 renDNA.com


中华基因库

影响因素

可控因素
  1. 酒精滥用:酒精可能会通过诱发机制,引起活性物质所致的慢性精神障碍,升高患双相型障碍的风险。
  2. 大麻和药物:大麻及一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包括安非他明、可卡因等)可能导致精神障碍,提升双相型障碍的患病风险。
  3. 社会环境: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的人群,日后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不可控因素
  1. 年龄:双相型障碍发病高发期为青壮年。
  2. 家族病史: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病率较高。
  3. 神经损伤:一些神经损伤病症可能与双相型障碍的发作密切相关,这些病症包括中风,创伤性脑损伤,艾滋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卟啉症和颞叶癫痫等。
  4. 童年经历:儿时心灵受创的人群,之后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认知人类基因


renDNA.com

检测的基因

SORCS2

该基因编码液泡蛋白分选蛋白10(VPS10)结构域受体蛋白的一个家族成员,其功能包括神经肽受体活性。其突变体与双相型障碍相关。

中华基因库

第4号染色体
DGKH

该基因编码甘油二酯激酶(DGK)家族的一个成员蛋白,功能包括NAD激酶活性和甘油二酯激酶活性。与该基因相关的疾病包括双相型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认知人类基因

第13号染色体
FKBP5

该基因的蛋白质是亲免蛋白家族的一员,它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和参与蛋白质折叠和转运的基本细胞过程。其突变体与双相型障碍相关。

认知人类基因

第6号染色体
ANK3

该基因编码锚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其功能包括构成细胞骨架和参与蛋白质结合、桥接,在诸如细胞运动、活化、增殖、接触和维护专门的膜结构域等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其突变体与双相型障碍相关。

认知人类基因

第10号染色体
DPP10

该基因编码一个单程的II型膜蛋白,是丝氨酸蛋白酶的SC族的S9B家族的一个成员,功能包括丝氨酸型肽酶活性和二肽基肽酶活性。其突变体与双相型障碍相关。 认知人类基因

第2号染色体


认知人类基因


中华基因库

保健建议

  1. 限制酒精摄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成年人适量饮酒的限量值是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2. 避免接触大麻、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等。
  3. 选择包容度高、生活压力低的社会环境进行工作和生活,与亲友和同事维持和睦融洽的关系。提升自己应对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的能力,以免诱发疾病。

认知人类基因
renDNA.com

参考文献

认知人类基因


认知人类基因

中华基因库

中华基因库

中华基因库

renDNA.com


认知人类基因

认知人类基因
认知人类基因

renDNA.com

中华基因库

中华基因库

renDNA.com

中华基因库
中华基因库

中华基因库

中华基因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硬皮病基因    下一篇 大脑动脉瘤基因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